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

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2月13日   06 版)

    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作为浙江工业大学2021年获批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机械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群,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特色在浙江工业大学台州研究院、新昌研究院等多个地方研究院成立了产业学院分院,通过联合地方研究院、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外高等院校,构建了“三业贯通、三源合作、三链融合”的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培养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多元精细培养机制 打造教学育人范式

    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多方协同作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专业、行业、企业”三业贯通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实施精细化培养举措。以前期主修通识类和工程基础类课程,后期主修数字化制造专业课程的方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等计划,加强数字化类课程比例,将行业需求融入教学大纲,健全实践实习基地,提供全方面、多元化的培养环境,实现拔尖卓越创新人才的多元化、精细化培养。其次,面向数字化制造产业所需的不同类型人才,卓越工程师班扎根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动,协同强化校内外实践机制,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接浙江省高端装备和关键基础件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行业、企业”三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校企、校地、国际”三源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服务引领产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校企、校地、国际”三源协同合作,构建多层次实践创新平台,完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环境。依托浙江省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与杭汽轮、浙江机电、海天塑机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课程设置中,涵盖设计、制造、控制、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基于台州、新昌等地方实体研究院形成产业学院分院,结合浙江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深入区域产业实践,深化工程创新能力,以满足地方经济对数字化制造人才的需求;与伊利诺伊大学、卡尔顿大学等50余所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际教授授课,帮助学生拓展全球视野,接轨国际标准,增强全球竞争力。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打造了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指导,构建完善的实践创新生态系统。

    全面构建课程平台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以新工科、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职业技能人才认证标准等为指引,面向浙江省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及数字化制造技术需求,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设计+制造+控制+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多学科、多元素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与杭汽轮、杭齿等龙头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了《高端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汽轮机设计与制造》《减速器设计与制造》等行业特色课程群,通过学校“行业精英进校园”品牌,邀请了50余位企业专家参与共同授课,并安排不少于40%的实践内容,现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一流课程9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国家现代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2020年起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2024年开设智能制造微专业。学校积极健全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工程认证评标要求,产业学院的培养计划中实践类课程占专业课程比例超过30%;整合各个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分步、逐级提升实训操作、数字化制造和沉浸式实践等融合交汇。由地方政府牵头,根据各地方产业特色需求,紧密对接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精密加工等方向,以5大地方研究院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达成了“政产教”三源合作。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依托地方研究院和校企合作企业,建立了5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机械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为学院学生提供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多达200余次,助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

    创新共建产教融合 协同培养人才梯队

    学院始终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结合“共建、共研、共创”模式,通过“三链融合”健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地方分院、行业产业联盟、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单位的特色优势,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精密加工等特色学科方向,协同共建全产业链的产品多能场智能制造全流程沉浸式创新实践平台,实现设计仿真、自动化生产、智能检测和数据分析全过程。通过开展数字化制造实践教学,实现校企需求双向互通,打通“行业、企业、专业”三业壁垒。以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汽轮机叶片智能加工生产线为例,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前沿性与先进性,开发真实制造任务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托国家级数字化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中央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平台,以及浙江省智能制造装备教学融合联盟,整合机械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内一流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多元高效融合示范,服务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实现教育、创新、产业有机融合。重点对接和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和关键基础件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依托浙工大5个产业学院分院,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有机衔接。近年来,与龙头企业产教融合紧密合作,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牵头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共50余个。从学生维度、导师维度、产业维度等多维度培养高水平产业人才梯队,助力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学位主题案例、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等各1项;已培养数字制造化技术本科毕业生超1000名,累计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189项,其中金奖、一等奖等第一层次奖项75项。2024年11月25日,“数字化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三业贯通、三源合作、三链融合’育人范式探索实践”获得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主办的首届“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建设成效推广。近年来,在本科生培养、科研、教学、经验推广和交流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依托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优势。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影响广泛,为地方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快构建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知识体系完备、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拔萃的区域特色创新人才。

    (信息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3日 06 版

世界经济风险犹存 中国经济“以进促稳”
经济挑战搅动多国政局 如何破题成为考验
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