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

挑战者 真英雄

李新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2    [打印] [关闭]

    10月31日,本届“挑战杯”闭幕,参赛选手依依不舍离开北航。陈舒摄

    这是一次有点特殊的“挑战杯”,没有了与开幕式同样精彩的闭幕式,没有了舞台上挑战成功者欣喜举杯的镜头。但这些丝毫不妨碍“话杯论英雄”。

    欣喜与失落,兴奋与沮丧,这是每一个赛事都会有的两种表情。在“挑战杯”这个大擂台又一次落幕之际,我们最想说的是:“挑战者”都是真英雄。

    既然把“挑战杯”比作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那么就不能抛开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此时,我们把“体育运动”换作从事科技制作、科学研究,换成“挑战杯”,这句话字字贴切。所有参与者都是强者。

    第十一届“挑战杯”从开始布展到结束,我们一直与参赛学子密切接触。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他们超强的设计制作能力,他们关注社会底层的拳拳之心,经常让我们感动、激动。感动于他们的综合能力,激动于他们渴望担当大任的热忱。

    作为一份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离青年最近的报纸,“挑战杯”是我们密切观察青年的一次良机。每天我们的记者一进入展厅,立刻被热情的大学生拉到各个展台前,这是一批敢于推销自己的青年;因汶川地震而产生大量科技救灾、关注心理问题、重建学校方案的一个个作品,这是一批敏感而富于责任的青年;防“甲流”的衣服,在月球上观测太阳的望远镜、新型的航天器控制系统,这是一批自信自强又有全球视野的青年。

    他们是全国2000万在校大学生的缩影。从去年北京奥运会上,因微笑让世界感动的“鸟巢一代”到如今能够做出世界前沿科技作品的“挑战者”们,他们的行动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挑战杯”给了大学生无限创意的舞台。二十年来,无数英才脱颖而出,冉冉升起,焕发异彩。他们中的许多人,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更高的科技高峰上挑战自我,在更大的舞台上挥斥方酋。以他们为榜样,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各级挑战杯的赛事中。

    “挑战杯”二十年,可以说每届都有可圈可点的精彩。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差距很大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各自有其特殊性。第十一届“挑战杯”也不例外。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同时也最能容忍失败;奥林匹克精神崇尚胜利,同时也包含着相互理解。

    告别热闹的舞台,回到各自学校的“挑战者”们无论拿金拿银还是空手而回,都应心存感激。

    应该感谢“挑战杯”的主办方,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个展示、交流的舞台。

    应该感谢那些认真的评委,把担任“挑战杯”评委当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们兴致勃勃又极为严肃认真地在一个个展台前询问了解,对学生的殷切之情让人动容。

    应该感谢那些在校园里处处可见的红色志愿者,他们也许是刚刚下完课匆匆赶来,也许是明天就有一门考试,但他们在每个岗位上时刻给人们带来微笑。

    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挑战者”就是胜利者,包括参赛学生,也包括那些争当东道主的高校,因为“挑战杯”走过二十年,对每届承办者都是一次挑战。以创新为本,以学生为本,这应当是不变的理念。

    首场瑞雪早早地光顾了京城,把一切变得洁白纯净。我们的《“挑战杯”特刊》也要暂时说声再见,让我们两年后的下一届相会于古都西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