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
星期

奥运城市养成一个快乐的习惯

青岛95.1%志愿者看好“奥运后”志愿事业发展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8    [打印] [关闭]
    两年多了,28岁的电子公司职员高义堃做过的最大的事,其实是由那些“很小的事”组成的。每个周末,他和同伴会去青岛海滨的栈桥,捡垃圾,回收电池,为人指路。

    后来,经与栈桥管委会联系,他们干脆摆起了一个台子,成了景区一个小小的景点。游客在海滩上受伤了,都知道找他们要创可贴,扣子掉了就借一个针线包。

    青岛是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城市,有13760名志愿者服务于奥帆赛。高义堃和他的“绿飘带”团队,作为奥帆赛的志愿者,当仁不让地“承包”了栈桥服务点。

    正如高义堃对这座奥运城市充满信心,共青团青岛市委一项针对全市奥运志愿者的抽样调查显示,96.2%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给青岛带来了有益的变化。59.3%的人相信未来一段时期青岛志愿服务会“迅速发展”,35.8%的人选择了“较快发展”,两者相加达到95.1%。

    奥运会期间,团青岛市委向1000名志愿者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8份。被调查者中,之前没有志愿服务经验的为50.7%。在成为奥帆赛志愿者之后,89.3%的人认为这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54.4%的人开始“非常关注”其他志愿活动的动态,还有34%的人“比较关注”。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共青团在全国发起志愿服务行动15周年。在很多人看来,因为志愿者在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上的突出表现,2008年应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70万人。对于这个数字,奥运下一站伦敦的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这是我们将很难超越北京的原因。”青岛的这项调查表明,97%的志愿者认为,北京奥运会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

    人们把赛场之外的金牌颁给了这些“离赛场最近也最远的人”。当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们结束使命返回家乡,迎接他们的词汇大都是“凯旋”或“载誉归来”。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观看奥帆赛时说:“青岛的志愿者总是以灿烂的微笑迎接我们的到来,随时做好帮助我们的准备,工作十分出色,凸显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这是真正的成功。”

    团青岛市委书记陈飞说,可以明显看出,奥运会在市民中普及了志愿理念,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本次调查显示,75.5%的被调查者认为,青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最显著的变化是“群众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显著提高”。15.6%的人认为,最显著的变化是“志愿服务项目更丰富,参与更方便”,另有6.6%的选择是“志愿服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任何一个奥运城市里,变化都清晰可见。在奥运会足球比赛协办城市天津,1000名赛会志愿者是从5万多报名者中选出的。团天津市委副书记王华说,随着天津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支强有力的志愿者骨干队伍也产生了。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体操锦标赛、亚欧财长会议、女足世界杯、达沃斯论坛等高层次体育、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中,当然也包括北京奥运会。

    陈飞认为,如果说志愿精神是一份宝贵的“奥运遗产”,奥运志愿者就“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城市发展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并将长期坚持从事志愿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调动起了整个城市的参与热情。筹备奥帆赛期间,青岛2005年开始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迄今全市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40万人,各类志愿者队伍达到11758支。在全国,注册志愿者超过了2500万人。

    “您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什么?”在本次调查中,七成志愿者回答“热爱这座城市,愿意为它做些事情”,63%的人选择“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50%的人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48%的人选择“令生活更加充实”。其他如“增加社会见识”、“想多结识些朋友”、“消磨空闲时间”、“有助于找工作”等也都有一定的支持率。

    无论初衷是什么,从事奥运志愿服务时,表示“大多数时候快乐”的人达到了31.7%,更有60.8%的人形容自己的心理感受时,用的是“总是非常快乐”。

    志愿者高义堃不知道自己周末去栈桥的习惯还将保持多久,因为他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多年以前,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会因为在公车上让座而被称为“雷锋”,今天他们有了一个更适合的称号——“志愿者”。

    (调查数据由共青团青岛市委提供)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